從「戀愛心理教育」看學校的角色 文:鄧家豪

戀愛都要學?

內地教育部鼓勵高等院校加強戀愛心理教育及家庭倫理教育,多間高等學校開設相關課程,報名人數眾多,甚至供不應求。有報道指武漢大學心理學教授喻豐開設的「戀愛心理學」座無虛席,部分學生只能在教室外圍觀旁聽,為「戀愛」好好學習。

乍聽「戀愛課」,部分人可能誤會課程主要教授覓得意中人的技巧,其實戀愛心理教育旨在助年輕人樹立正確婚戀及家庭觀念,學習與人溝通和相處的重要技巧。部分新一代不善與人接觸,抗拒社交,尤其排斥面對面與人溝通交流,難以發展戀愛關係。「戀愛課」就如及時雨,為莘莘學子解難。

學生從小不習慣與人溝通,衍生戀愛及社交問題,學校肩負學生德育及全人發展的的重任,「戀愛課」應運而生。當政府預視到重大社會問題,即使高校主動積極擔起責任,也有賴家長和學生的信任與積極配合,否則事倍功半。能開辦「戀愛課」,意味管治者、教育部和學校都重視教育的長遠效益。

反思學校角色

「戀愛心理教育」打破不少人對「學校」的刻板印象,也令筆者反思香港的品德與倫理教育是否足夠,貼地與前瞻。生活智慧、社交技巧和正向價值觀等對學生迎接未來無比重要,相關教育工作是否足夠?倘若管治者察覺重大未來社會問題,教育界又是否處於一個有利位置去帶領及推動相關教育工作?

香港流行「顧客永遠是對的」,此文化甚至早已滲入教育界。部分家長視學校為提供服務的商戶,同時以顧客自居,期望學校總能提供符合其「心意」的「產品與服務」。部份學校為免與家長衝突,也奉家長和學生如顧客,制定教學內容時偏重家長關注的「關鍵績效指標」(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,KPI),例如考試成績,一不小心很容易淪為「知識工廠」,最大損失莫過於學生。學校要肩負學生品格培養和全人發展的重責,其角色定位至關重要。

教育者,養成人格之事業也

常言道「學生是未來社會棟樑」,要令他們建立屬於他們的美好未來,教育工作者除了灌輸學生所需知識,更重要是培養他們的生活智慧及良好品格,學校成功啟迪未來主人翁的心智,他們才有機會活在一個更善良有愛的社會。然而,當「效率」及「可量度的績效」主導學校的教學內容,很多與品格培養或生活技能相關的教育工作都會舉步維艱,因為這些內容不容易量化和考核。長此下去,學校將無法發揮「育人」,只能「教書」。

邁入「去中心化」時代,資訊渠道龐雜,不同監管「中心」越發乏力,「個人」影響不斷擴大,筆者認為學校角色將產生重大「質變」。一方面,學校更新知識壓力大增,無可避免要與校外機構更緊密合作,由主導中心走向協作中心的角色;另一方面,就學生德育培養及人格塑造,學校則比以往更重要,因為學生年紀稍長,就會被資訊龐雜的互聯網和多媒體世界影響,後果好壞全看學生個人判斷力和素養。

要有效推行越來越重要的德育與倫理教育,家長的支持非常重要。筆者希望當局及學界萬眾一心,全力破除「一買一賣」的文化,重塑學校在家長及學生心中的角色,使學校能以學生長遠福祉為本,致力於優質的品格與倫理教育。誠如大教育家蔡元培所言:「教育者,養成人格之事業也。」學生有美善的人格和生活智慧,方能好好戀愛,成家立業,奔向光明未來。

文:鄧家豪

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(HKAEEP)創會會長;慈善機構童理心(Kidpathy)創辦人;教育倡行(Edution Network)董事;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;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(EdD)。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,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。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